打臉新制
【詹宜軒╱台北報導】嚴法形同虛設!台北市政府自去年9月1日起,管制挑高、複層式物件,原預計將打趴一票建案,但房地產市調業者統計,該類型建案顯然仍呈現「馬照跑、舞照跳」的姿態,自去年9月1日至今,新推案量甚至創下近7年新高,打臉新制。

去年起北市府嚴管複層住宅,該類型產品推案量不減反增,甚至創下近7年新高推案量,打臉新制。林琨凱攝
據《住展》雜誌統計自 去年9月1日起至今年7月20日止,所推出的挑高新建案,可售戶數為582戶,佔北市同期全體可售戶數的21.7%,比例為近7年次高,大約每5戶就有1 戶是挑高、複層式格局,而可售案量為378億元,佔北市同期案量約30.78%,更創下近7年新高紀錄。
稽查執法不容易
其實北市府在去年擬定 《新增違章建築處理措施》,規定自去年9月1日起,取得使用執照的新房子,在辦理移轉登記過戶時,得檢附開業建築師出具3個月內有效之建築物無違章建築證 明,當時不少人認為,挑高、複層式建案施作二工、違法作夾層的機率高,新制上路後,將一棒打死挑高、複層式建案,但後續發展卻令人相當意外。
建商私下透露,台北市素地資源已少,小基地只得往小坪數、高坪效的產品做規劃,「我們通常不會幫客戶做夾層,後續的裝修由買方主導,推案當然按原先步調走,另一方面,有不少個案在頒布新法的同時,已在興建中,箭在弦上、還是得發。」
《住展》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表示,挑高、複層式產品管制失效的主因,一來是法令不周全,檢附無違建證明無強制性,流於形式;二來執法不易,官方稽查人力不足,及屋主配合意願低,使新法實施遇到重重阻礙。
市場持續有需求
台灣房屋智庫召集人葉立敏指出,該法頒布至今,複層式產品成交量未見萎縮,「上有政策、下有對策,買方或可依此作為議價的籌碼,但預算有限的購屋客,指名該類型產品的比例仍高。有需求,自然推案量不會短少。」
網路地產王總經理陳韻如分析,高房價無解,該型產品「春風吹又生」,尤其台北市購屋者多傾向高坪效產品,「這樣的產品不會消失,但夾層畢竟僅是輕隔間,使用上會有安全疑慮,建議民眾出手前還是要多方評估。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