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香港青年Lan曾到台灣念書,畢業後回港,深受高房價所苦,最近想到台灣居住。 記者潘俊宏/香港攝影
居高不下的房價造成貧富差距擴大,年青人買不起房,想住公屋要排隊;租不到公屋的家庭只好租屋,但收入追不上房價,也追不上租金,租金負擔非常沈重,不少人被迫長時間通勤或蝸居在「劏房」(狹小的分間樓宇)中,社會不滿在擴大中。
港府接連推出打房「辣招」,為何都沒效?何俊傑指出,美國量化寬鬆(QE)、中資及低利率政策,讓熱錢湧入香港推升房價。地產商、金融業、有房族不希望房價低,以填海賣地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港府,也不希望房價低。推動中的港珠澳大橋等基礎建設,也帶動房價上漲。
前UBS(瑞銀)董事總經理、前開發工銀總經理曹為實指出,開放大陸移民後,20年來香港人口增加了14%,需求高也讓房價跌不下來。大陸有錢人去香港置產炒房也是高房價的重要因素,前台灣花旗銀行總經理、東亞銀行資深顧問陳子政說,香港是一國兩制,大陸富豪基於風險分散考量,都會想在香港買房。
「年輕人靠自己幾乎不可能買的起房子,」前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楊應超舉例,香港半山地區隨便1戶40坪左右的舊房子,都比台灣指標性豪宅帝寶貴,工資跟房租幾乎差不多。金融業待遇較高,但一般職員、秘書薪水較低,只能住公屋或每天花1個多小時通勤。
楊應超說,房價一直漲讓香港貧富不均的問題愈來愈嚴重,「不上車(買房),車就開了(一直漲)」,漲到現在連他也買不下去。
「房子是拿來住的,不是拿來買賣賺錢的」,何俊傑說,港府雖提出10年興建20萬公屋的計劃,但每年2萬戶的速度根本無法解決燃眉之急,應有中、短期的房屋措施。
社會服務聯會建議政府學習荷蘭的做法,利用閒置土地,與非營利機構或社會企業合作,興貨櫃式過度性房屋。比利時政府利用減稅、租金補貼等誘因,資助非營利機構成立社會房仲,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包租住宅單位,再分租給有住屋需要的人,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,也是港府可以借鏡的方式。
社會服務聯會認為,政府應介入租屋市場,重設租金管制,限制租金增幅並保障租客的租住權,讓租戶有一個穩定的居住環境。